這一次,是因為他的名字進入了美國《時代》周刊“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候選人名單中。這是《時代》周刊一年一度的100人評選,200位候選人中有美國總統奧巴馬、美國國務卿希拉裡、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等政壇人物,也有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百度總裁李彥宏、台灣宏?集團行政總裁王振堂等多名中國人。但在網絡上爭議最大的,則是被《時代》冠以“中國最暢銷的作家之一”的韓寒,喜歡他的粉絲正在號召大家到《時代》的網站為他投票,力爭把他刷到更高的排名,反對者則質疑:“韓寒什麼時候具有全球影響力了?”
對於韓寒的入圍,《時代》周刊方面公布的官方理由是“這位27歲的年輕作家在出版以自己的中學輟學經歷為背景的第一本小說后一炮而紅,成為中國最暢銷的作家之一”。這個理由不能說很充分,但很直接。
在中國,大概沒有人會否認韓寒是一個名人。如果要評選最有影響力的作家,要評最有影響力的賽車手,要評最有影響力的博主,韓寒成為候選人應當都不會有太大爭議。但是要評選“全球最具有影響力人物”,爭議就出現了。正反意見之間,就在能不能擔得起“世界100強”的位置,能不能“引領全球藝術與娛樂風潮”上。
書的發行量好統計,博客的訪問量也好統計,影響力卻不是個好統計的東西,或者說不是個單純用數量來衡量的東西。於是,關於評價標准,乃至關於價值觀的討論隨之而來,不是一兩句話能說得明白的事情。但如果換一種提問方式,如果不問“影響力”或者“全球影響力”是什麼,而是問“影響力”或者“全球影響力”不是什麼,答案或許簡單得多。因為隻要有基本價值觀的人,都會認為影響力不能完全等同於權力,也不完全等同於資本,一個人被影響或不被影響,怎樣被影響,方式上不是整齊劃一的。這應當被視作韓寒時代的“影響力”與雷鋒時代的“影響力”的最大不同。
韓寒無疑是個特別的年輕人。他親近社會話題,以不滿為最經常的表達內容。但他的不滿,雖然直接觸及當下,不激烈,不狂躁,反而輕鬆有趣,簡單明了,收放自如。他的關注,他的言說,沒有壓力,也不怎麼費力。這種狀態,明顯來源於一種暢快的呼吸,一種自由的生長方式,一種自然而然的“社會人”狀態。
如果要說韓寒影響力,最重要的不在於他寫了什麼,他說了什麼,而是他的言說方式,他的存在方式,他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鼓舞了年輕人,鼓舞了社會和這個時代。
從這個意義上說,討論韓寒應不應當成為“全球最具有影響力人物”看法或有不同,但承認社會的本質,還原社會應有的面貌,確是非常必要的。(李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